1、我们修行尝不到法喜、法味,是因為功夫下得不够深,所以佛经上说,大乘菩萨的善根只有「精进」一项,精进才会有成就,鬆懈散漫的态度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。
2、世间无论如何变,万变中我们要求不变,唯一不变的就是「念佛求生净土」。时局险恶,灾难频繁,我们想做好事,而好事多磨,没有清净心、没有智慧和定力,没有办法应付灾变。所以心一定要清净,要能够定,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决问题。
3、我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、六和、三学,接触大眾的时候,则是歷事练心,要遵守六度、十大愿王,保持心地清净,才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。
4、修行的效果,我们自己可以明显的觉察到。如果自己的知见与经典渐渐相同,就开智慧。智慧开后再看佛经,跟从前绝对不一样,从前看的只是表面,现在能够深入体会弦外之音。佛法实在讲,都是意在言外。「意」是说不出的,要有悟处,才能够体会。有悟处就有真实作用,作用是消业障。业障消除,往生决定有把握。
5、世间情执一定要放下,贪爱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,决定障碍往生。经上说,有机会听到净土法门、无量寿经,这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修过无量劫的善根福德,有这样深厚的善根,為什麼还不能成就?就是因為情执没放下。如果我们还是放不下,空过这一生,来生恐怕要再经过无量劫,才能够遇得到这个稀有难逢的机缘。
6、过去我们曾经开印经、製作录音带的风气,现在希望大家再开「养五德,修六和」的优良风气,使臺湾成為福国,救度一切眾生。
7、古人心地清净,所以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无事」,这是何等的悠閒自在。现代人好事,少事希望多事,多事还希望有更多事,整天忙得团团转,到头来还是一场空。从这裡我们细心去体会,才知道心地清净,法喜充满,是真实的快乐。
8、菩提道上没有人能够障碍我们,只有自己障碍自己。只要有一个念头想错,一个行為做错,就很容易堕落,所以要时常自我警惕。
9、真正修行人,纵使受业报也会愈来愈轻;自私自利、贪图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定业是决定无法转变的。
10、惠能大师说他自己的境界是「亦见亦不见」,见的是自己的过失,不见的是别人的过失。又说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见到世间过,是自己烦恼起现行,如果我的心像佛一样的清净平等,怎麼还会看到世间过?这些话都是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的人,才说得出来。我们凡夫妄想执著常常起现行而自己不知道,修行稍有进步就觉得贡高我慢,这些都是业障深重的表现。
11、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,根源在於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,谁也不愿意服从谁,所以世界秩序大乱,大灾难必定会降临,能够逃过劫难的人,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。
12、大眾共修,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、看法统统放下。真正念佛人,没有妄想,也没有见解,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,还有什麼想法跟看法?我们只想求生净土、见阿弥陀佛,别人提出看法,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,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。
净空法师经典语录
13、起心动念想到自己就是「迷」,念念希望利益一切眾生才是觉悟,尤其是弘扬净土法门,帮助眾生念佛求生净土,这是真正彻底的觉悟。
14、佛门培养弘法人才,这几乎是海内外四眾同修的共识,因為弘法人才实在太缺乏、太困难了。為什麼困难?因為没有发菩提心,菩提心是彻底觉悟的心,无论是对人、对事、对物绝对没有迷惑颠倒。日常生活待人处世,起心动念,只要有一丝毫分别执著、贪瞋痴慢,这都是迷而不觉,没有真正发菩提心。由此可知,培养弘法人才之难,唯有菩提心,才是推动弘法事业的伟大力量。
15、印光大师教我们,要把「死」字掛在额头上。想想死的时候,一样也带不去,心地自然就清净。
16、真正发心弘法的人,一定要发愿终生不做住持、当家,就是当一名教员;照顾道场、行政工作就让护法的人去作。弘法、护法彼此之间要密切配合,好比学校的教员、职员要合作无碍,才能够真正推动弘法利生的大事业。大家一律平等,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,但是功德完全相同。尤其是讲经的人,一定要培养平等心,如果有一丝毫贡高我慢、自以為是,这就是烦恼,就是错误,就是迷惑颠倒。
17、歷史是一面镜子,我们读歷史不是研究学术,而是要看看各个朝代兴盛、灭亡的原因,对於善恶、因缘、果报,人情事理之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,我们要通晓世出世法才能弘扬佛法、护持佛法,否则往往做出毁谤正法、破坏三宝之事,自己还不知道。
18、一饮一啄莫非前定,是谁定的?还是自己定,佛菩萨、阎罗王没有能力為我们定。所以我们希望生活过得幸福快乐,就要谨慎种善因,避免造恶业。不但恶行不可以有,恶念也不可以有。
19、日常生活待人处世,能够恒顺眾生、随喜功德,这是「权智」;自己保持清净心,一尘不染,这是「实智」。我们不要以佛法的标準,去衡量所有的人,处处看不顺眼,这是大错特错,所谓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。「佛法在世间,不坏世间法」。离开世间法,就没有佛法可言。这些我们应该认真去学习。
20、大眾相处,一定要修忍让,道场大眾不和睦,护法神就离开,妖魔鬼怪便来作乱。所以真正爱护团体,一定要捨弃自己的成见,不要让大眾生烦恼。
21、人生在世,不要跟人结冤仇,也不必刻意结善缘,佛教我们「广结法缘」。善缘好过头会变成恶缘,只有广结法缘,才是身心清净没有染著。
22、眾生一切的造作,佛都知道,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眾生,也统统知道,所以我们必须拿出真诚心、恭敬心认真修学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
23、我们希望臺湾有一个真正修五德、六和合的僧团,那麼二千万的同胞就有福了。首先要问问自己愿不愿意与大眾和睦相处?要和合,第一个要放下自己的成见。见解与大眾不合,就应当离开,不要破坏僧团,这是敬重僧团、尊重自己,爱护诸佛正法。
24、无量寿经虽然分量不多,体、相、理、事、因、果都讲得很圆满。这部经,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一切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如果都能够依照经文百分之百做到,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。这种修学方式,在大乘佛法裡面,真正是登峰造极,所以古大德讚叹是「如来所说第一经」,帮助我们这一生,自行化他圆满成就。
净空法师经典语录
25、我们现在修清净心唯一的办法,就是老实念佛,用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妄念。这一句佛号是自性功德,所以念佛就是恢复自性。心地清净、性德流露,我们就会有庄严的相貌和健康的体质。
26、在一切善恶顺逆境界中不起心动念,也没有分别执著,这是清净心,也是定力。能够时常保持这个境界,就是真心;真心不动。
27、修行人的心地清净,眼睛明亮,充满智慧,自己有一个目标,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,所以能够专精行道,安乐自在。
28、我们能够真正相信阿弥陀佛、极乐世界,就是有大福德的人。应该时常自我反省,身心世界有没有完全放下,是不是还有忧虑牵掛?必须作到「万缘放下」,才算具足信愿,现在虽然还没有到极乐世界,日常生活已经充满著极乐世界的气氛。
29、真正做到「净念相继」,修行功夫自然就会得力,读经、研究教理都会开智慧,明白如来所说真实义。
30、贪图佛法将来生三善道,还是不能出三界,所以佛教我们断贪心,而不是换贪的对象。金刚经上说:「法尚应捨,何况非法」,「法」就是指佛法。
31、真正培养弘扬净宗的人才,还是要有大经大论的基础,否则「无量寿经」讲不出味道来。
32、一切眾生都有见思、尘沙、无明烦恼,只有佛才是消除一切烦恼,证得圆满菩提。但是我们要知道,菩提与烦恼差别只在迷、悟之间而已;觉悟的时候,烦恼就是菩提;迷惑的时候,菩提就是烦恼,两者是一不是二。烦恼虽然无量无边,终究是虚妄相,我们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面,一切的妄想、烦恼,自然会消除。
33、我们生生世世学佛修行不能成就,没办法超出轮迴,是因為有冤亲债主来找麻烦、作魔障。不学佛的人,不知道释仇解冤,所以冤冤相报,苦不堪言。学佛的人,对一切眾生,不论是讨债、还债,都劝他念佛,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善、恶、恩、怨都转成法缘,世间人情眷属也转為法眷属,修行才能成就。
34、佛佛道同,相好庄严也相同,所以不论是拜千佛、万佛,都要口念佛、身礼佛、心想佛,念念都如面对阿弥陀佛。
35、我们真正效法古人為法忘躯、不疲不厌,一定会得三宝加持。如果还有贪、瞋、痴、慢,就不能感应,纵使感应,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,帮助我们造恶业。
36、我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、弘法利生,一生都让佛菩萨安排。别人对我毁谤、讚誉不必放在心上,身心才会清净、自在。
净空法师经典语录
37、古人处世都有规则可循,所以孔子说:「虽百世可知也」;现代人**所有的规则,所以人心大乱,没有安全感。我们处在乱世,想要获得平安幸福,唯有全心全力的修福、修慧、广修布施,这才是真正的保障。
38、印赠经典、流通录音带,这些好事许多人都知道,也有很多人在做。但是像延续文化、从根救起的工作,却很少人知道,我们应该认真去做。这种工作需要有远大眼光的人,才能做得到。
39、来我们道场的四眾同修,我们只有一个要求:「见和同解」,专依一部「无量寿经」,志同道合,大家才能精进。
40、我们念佛一定要心裡真正有佛,只要把阿弥陀佛当成自己的心上人,念佛就会成功。如果心裡真的有佛,口裡念不念都没关系,只要有真信、切愿、老实念去,一定会成就。
41、向善知识求法,要存真诚心、恭敬心去求。没有真诚恭敬的心,善知识怎麼说,我们也不会开悟。自己真正有修行功夫,这是「因」,以真诚、恭敬心向善知识请法,这是「缘」,因缘成熟,自然有成就,两种条件都不能缺少。
42、一个团体要有人才,彼此互相尊重、和睦相处,才能兴旺。如果互相嫉妒,很快就会衰败。尤其在佛门,嫉妒障碍就是破坏僧团。世间人破坏一个国家,比不上破坏僧团所造的罪业重。所以,自己如果不能与大眾和睦相处,就应该离开,这是爱护僧团的作法,也是个人德行的表现。
43、人生苦短,生命危脆,从一个伤风感冒,我们都可以体会这个身体的脆弱。人命就在呼吸间,為什麼还要造业呢?财富再多,权势再高,都只是过眼云烟,我们為什麼不利用机会修善积福?聪明人当财富从眼前过的时候,就会运用智慧,支配妥当,作利益眾生的事业,这是修福;没有智慧的人,支配不妥当,反而会造业。所以「有钱是福报,用钱是智慧」,我们应该细心的体会。
44、戒定慧表现在日常生活上,有种种的形态,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有时候我们看他破戒,事实上并不然,反而那些作法,是真正的持戒。
45、佛法常说「生死事大」,我们不是今生才想要解决这件大事,过去世我们也想过,但是一直都无法解决。这一生我们又想到这个问题,但是世缘放不下,对於世出世法、人我是非、好坏善恶总有贪恋,所以虽然念佛,还是不能达到往生的标準。
46、自古以来,中国对於伦理道德非常重视,因為这是安定社会重要的教育,统治者的责任,也就是要维护道统。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,能够维护道统,并且将之发扬光大,就是很大的功德。
47、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什麼人才能弘道?有德学的人。有学问没有品德,容易走向邪知邪见,佛法不知不觉变成魔法。只有品德没有学问的人,可以自利,不能够把佛法发扬光大,广度眾生。所以发心讲经弘法、续佛慧命的人,品德学问都要努力充实。这也是佛法常说的「解行并重」,解是学问,行就是品德。
48、在台上讲经不是教训别人,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训,共同反省、努力改过自新。实在讲,得真实受用的还是自己,每讲一遍,自己就反省、检点一遍。